——记“情系三农”暑期社会实践团河南村一行
2009年7月22日,我们一行十人来到了羊亭镇河南村,准备在这里组织一次“爱心传递”活动,同时向当地村民了解一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为我们这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提供数据支持。上午大约九点钟,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我们团队的八位同学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很快把学校团委提供的衣服,摆放在一块场地的几张桌子上,村干部广播之后,就有许多村民陆续到这儿来了。
这次“爱心传递”活动,我有幸全程参与到,真的是深切感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与纯朴。虽然我们从团委借来的横幅上写的是“爱心传递,一元超市”的字样,但最后带队的老师还是决定由我们自己掏钱,让村民们免费挑选自己所需要的衣服。实际上,这样的考虑更加周全,不仅体现出了我们此次实践调研的目的——“情系三农”,也更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了“爱心”的传递。
在许多来挑选衣服的大姨、大妈中,有一位我印象很深刻:那位大姨拄着双拐,身形较矮,但不弱,听到广播之后,算是第一批来到了这儿,得知是大学生们捐献的衣服,她并不嫌弃,而是仔细地挑选自己可以用到的衣服。有意思的是,那位大姨一边挑选,还一边喃喃自语,一会说是大学生的衣服,没有事,全当是自家的孩子穿剩的,回家干活换洗时能用上的;一会又边穿边说这件衣服我穿不上啊,我真看中这件了……看得出来,这位大姨真的是很纯朴,连我都禁不住为她一个劲地挑选合身的衣服。
人群之中,还有很多像那位大姨一样热情的人,她们不仅自己选衣服,还替别人挑选。从她们的聊天中,我得知人群中的几个来回好几次的小朋友,家里生活的确困难,只是胆子小,不敢自己来拿,这让我格外注意起她们来。说起这些小朋友,其中有一个小妹妹很有意思。当日,正巧是我国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虽然在威海只能看到日偏食,但也是十分难得的。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全然忘记了这件事,而就在那个小妹妹拿着几张X光片,一个劲的对着太阳看的时候,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住了,纷纷借来看这难得的奇观。我们的带队老师在一旁不禁夸起了她,还鼓励她写篇作文,记下今天观日食的经过,搞的小姑娘很是不好意思,看着真可爱。观测的热情过后,挑衣服的热度还在持续。在一些大人的鼓励下,那三个小姑娘一趟又一趟的来回选衣服,算是收获不少,真的希望我们这次活动可以帮助到她们。
过了两个多小时,人群渐渐散去,我正叠好剩下的衣服,准备结束这次活动的时候,远处走来了祖孙三人:摇篮中的孙女,年轻的妈妈和瘦小的奶奶。本想她们可能不会对这有多大兴趣,但是那位奶奶的行为却出乎我的意料,她格外热情地一边同我交谈,一边挑选起衣服来,最后,竟然选出二十多件。她无意间讲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那位奶奶说:“这能用的就拿回家用吧,人家好不容易拿来了这么多,还要让人家再拿回去,多麻烦啊!”简单的一句赶话,却道出了她的善心,让我不禁肃然起敬。
这次活动只有短短的半天,却让我终身难忘。虽说我并没有参与河南村的社会实践调研,但这次“爱心传递”活动的体验,从热情的村干部,到大姨、大妈、大叔的纯朴言行,让我这个很小就离开农村的人又再次感觉到了“乡”之“亲”,“情”之“切”。回想这几天去过的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各不相同,河南村从村貌上看算是相对落后的了。但是,无论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实施如何,有一样改变不了的就是农民的质朴本性。现在,有很多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觉得他们没知识,没文化,怎么看都低人一等。殊不知,正是这些纯朴的、几乎没有多少文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养活了高傲的城里人,让他们可以天天吃上新鲜的瓜果、蔬菜。借一句台词来说:城里有咱的家,乡下住着咱爹妈啊!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是在农村这块无私的土壤中汲取着养料,柔嫩的小树苗才可以在城市中享受到阳光,空气,长成参天大树。
令人深思的是,建国60年来,农村虽有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差距却是巨大的。当我们面对农村落后的一面时,心里总有种莫名的难受,可差距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记得有位老师曾打过一个比喻说:城市和农村就像祖国母亲的两个孩子,不过一个好像亲生(城市),另一个就好像是非亲生的孩子(农村)。这样说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也不无道理。如今,党和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以重视,实在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都来关心“三农”、了解“三农”,真心为农民的致富着想,相信我国农村的发展会更好更快。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爱心”传递,让全体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