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投身社会和服务大众的契机。2009年暑期,我们“情系三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进威海周边农村,进行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研,同时,将科普知识带进农村,并将校团委“一元超市”的爱心传递到了农村。
从队员们开始策划此次实践活动到整个活动的圆满结束,我们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第一,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作为一个团队,核心是协同合作,团队的成果所依赖的是个体成员的共同贡献。队长李秀梅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特点进行了分工,大家责任明确,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潜能。在活动中,我们之间通畅、透明、多向、经常性的信息交流体现了良好的团队精神。无形之中,每个队员都提高了自己在团队中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第二,个人自信心和实践能力的增强。调研之前,我心里总是不太相信自己,怕被人拒绝或听到一些难听的话语。但是,作为团队的一员,我必须硬着头皮去做。在调研的过程中,我慢慢放开了胆子,通过聊天的方式问问题,说一些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很好地调动了自己的积极性。后来我发现,实践的能力只有真正走进社会才能获得,机会要靠自己创造,要懂得相信自己,也要懂得相信别人,才能了解他人的想法。
然而,作为一个“三农问题”实践团队的队员,我有的更多的是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三农问题”要解决的是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而在我们走访调研的村庄和居委会中,有的村庄和居委会由于旧村改造,将土地全部卖给开发商,村民或居民根本没有土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只是得到了一次性的土地征用补偿,已不可能再依靠土地取得收入。某村村委主任向我们透露,旧村改造完成后,该村集体经济的来源将只是厂房租赁所取得的收入,这仅有的收入,既要维持村委会的运营,又要保证村民福利的发放。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让农村、农民和农业走出传统的形态和模式,但旧村改造切断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影响了村子经济的发展。旧村改造后,农民增收如何实现,村集体经济如何运转不但要成为村庄改造中村委和村民所讨论的话题,更应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另外,在几个尚未进行旧村改造的村子,通过与村民交流,我们得知,虽然旧村改造可以改善大家的住房条件,但是很多村民仍希望保留自己的房屋和土地。在他们看来,楼房分配的随机性会带来诸多的问题,老年人上下楼不便、邻里交流不通畅等等。而且,原来有些村民可以在自家的小院中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若是改造后,公共绿地不允许私人耕种,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增加相当一笔开销。当我们谈到旧村改造是农村发展和城镇化的一个基本步骤时,他们则表示,政府的政策他们只能遵从,所以,目前他们能做的只是多去争取一些有利于民众的权益,如果这些权益可以争取到,他们也愿意配合村子的拆迁工作。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某某村”都在慢慢地更名为“某某居委会”,这是否意味着更名后村民能从真正意义上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待遇?某村村委和村民给出的答案是:不见得。在“村改居委会”后,由于土地的丧失,农民不再是真正的农民,同时不少农民抱怨他们也没有变成真正的城镇居民,因为城镇居民诸多待遇他们还没有享受到。
可见,在旧村改造、“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如何站在农民的角度,既要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一个周的社会调查,时间短暂,但我们确实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这将是我们走向社会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通过活动的总体策划、问卷设计、活动的实施等一系列环节,我们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也提高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