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11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鲍金教授受邀以腾讯会议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师生作了题为《拜物教的社会效力及其文化出场方式》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院长吴文新主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学术团队以及学院全体研究生参加报告会。

鲍金教授围绕“拜物教的社会效力及其文化出场方式”这一中心议题,从“拜物教的社会效力”“文化:拜物教的存身之处”“拜物教社会效力的文化出场方式”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引用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揭示出资产阶级经济学作为拜物教的观念形式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观意识,即藉由拜物教才得以可能的各种经济范畴成为“有社会效力的,因而是客观的思维形式。”
鲍金教授进一步指出,拜物教的社会效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们把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以物化的形式掩盖了社会关系,这是作为假象意识的拜物教;二是物化形式已经成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得以可能的途径,人们已经把拜物教融入生命结构中,从而存在化了,它成为了更难以打破的生存中介,即拜物教作为存在的意识。
在拜物教社会效力的文化出场方式方面,鲍金教授讲到,拜物教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即内容上具有特殊性,而表现形态上具有普遍性。首先自然性和普遍性是文化的两种基本特征。拜物教社会效力的自然性表现在它把物的追求说成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内在冲动,以物的占有为认识框架去套用自古以来的所有人。自然性的实质是将特定事物的历史性、暂时性、非永恒性变换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非历史性、天然性、永恒性,以此获得大众对它的认同、维护、坚持和肯定。而拜物教社会效力的普遍性体现在文化的普遍性可以为拜物教之普遍形式的传播和教化张目,拜物教融合于文化之中,借文化的普遍性将自身对特殊利益的诉求名正言顺地表达出来。
报告会第二阶段,鲍金教授对学院于少青博士的论文《马克思拜物教批判与中国文化自信生成理路》进行指导和点评。鲍金教授指出于少青的文章在题目、用词、格式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论文的三个关键点:主题、逻辑、语言,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学院院长吴文新针对论文题目的修改提出了建议,提示要注意细节,并对文章各个部分的修改进行了指导。于少青表示深受启发。
会议最后,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夏卫国就如何推进对拜物教的理解这一问题与鲍金教授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学院2021级推免研究生魏佳佳同学对人对物的依赖性和拜物教的关系进行提问,鲍金教授进行了解答。
学院院长吴文新教授及学术团队各位老师对鲍金教授再次表示感谢。鲍金教授不仅让我们对拜物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做学问的方法,即从理论逻辑延申到现实,将原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为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使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鲍金,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上海社科新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资本论》、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主持国家哲社一般和后期项目各1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项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1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