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以山东大学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为契机,深度聚焦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这一关键,紧紧抓住学校实施“强院兴校”的战略部署,在科研方面从制度管理、平台建设、期刊创办、学术交流等四个方面入手加大改革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突破,为进一步提升学院科研管理能力以及打造精品科研成果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力推动了学院科研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着力提升科研服务质量
良好的管理制度是保证科研工作规范化的必要前提。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以提升学院科研管理能力为抓手,积极建立规章,制定了包含总则和详细分则在内的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办法,并及时根据科研发展需要对文件进行修订完善。同时,为进一步适应学院科研管理需要,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学院以壮大学科队伍、凝炼学科方向、聚焦学术重点、凸显学术特色,培育具有“山大特色、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学术团队为宗旨,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其中国化”,着力打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理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四支学术团队。
在学术团队管理上,学院充分遵循学术发展规律,探索建立学科、团队、平台等“三位一体”科研组织模式,赋予学科带头人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责任。建立了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管理架构,即以半实体化的学科团队为主体,以团队(或项目)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以团队骨干为生力军,以具有清晰问题导向的项目为载体和内容,以目标导向、任务驱动为发展动力,以各层次多样化的厚博论坛和学术沙龙为活动方式,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中心及各学科组织机构(研究所和教研室等)为发展平台,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以人为中心的财务制度为保障。目前,学院已形成“权责清晰、导向明确、考核严格、激励有效、运行有序”的科研管理体系,从管理制度上进一步强化了科研服务支撑。
二、构筑科研交流平台,打造精品科研成果
良好的科研交流平台是凝聚学术共识、激励学术创新的重要载体。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重视建设专业、高效的科研交流平台。目前,学院已构建起包括名家讲坛、厚博论坛、学术沙龙在内的多层次、全覆盖的科研交流平台。其中,名家讲坛以学界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为核心,重在追踪学界前沿,加强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的学术交流;厚博论坛以教师正在研究或撰写的项目和论文为基础,搭建起学院教师与学科领域专家的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在学术交流中打磨科研论文,在思想碰撞中打造学术精品,在专家指导下实现学术内涵的提升;学术沙龙以教研室为依托,学院教师之间互动,进行日常科研、教研方面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这一框架营造了学院浓厚的日常学术氛围,让每一位教师切切实实参与到“强院兴校”行动中来。
高质量的科研交流平台打造了一批精品科研成果,显著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的科研质量。2019年,学院教师申报项目积极性高涨,共申报各级各类项目46人次,获批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1项,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1项,2019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6批面上项目3项,2019年度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团队项目1项;出版著作1部;光明日报发文1篇,发表论文2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12篇,KCI来源期刊论文1篇。2020年至今,获批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项,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项,2020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3项,2020年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在报刊文章发表方面有所突破,《光明日报》发文1篇,光明日报客户端发文1篇,《中医中药报》发文1篇,《中国社会科学报》发文1篇。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创办《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期刊
马克思主义在参与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融入了中华文化,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下,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已经开拓,方向已经指明,规划已经提出。为此,2018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创办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集刊。该刊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专业集刊,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政策、中外文化发展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多领域文化问题(比如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外交、军事等领域的文化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世界文化思潮等。该刊把“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学术发展与繁荣”作为根本的办刊宗旨,即通过刊发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深入研究的理论成果,促进对当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探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构提供学术支撑。
该刊主要坚持两个办刊原则:一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中外文化理论与实践,积极刊发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二是坚持学术第一的标准,大力推荐富有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的关于中外马克思主义相关领域的文化研究成果。该刊坚持学术第一标准,依托经典,关注现实,追踪前沿,扶持青年,推进对话,助力创新的理念,积极借助学院建设的科研交流平台以及主办的各类学术会议进行宣传和推介。截止目前,该刊已经出版5期,并被收录进中国知网,转载率和引用率稳步提高,受到广大学者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四、举办高端学术会议,深化学术交流合作
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是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研合作不可或缺的舞台。近年来,学院举办包括“世界文化论坛中国分论坛: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创新”研讨会、“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高端论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学术研究学术评价交流研讨会等多场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多场学术交流活动。2019年6月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联合《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编辑部主办了“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高端论坛,吸引了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40多所高水平院校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山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等多个核心期刊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会。论坛深刻回顾了新中国70年来马克思主义文化及其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并积极展望了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社会科学网、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中国报道网等多家媒体对论坛盛况进行了报道。2019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邀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六所高校的专家举办学科建设交流会。2019年10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学术研究学术评价交流研讨会。
一系列学会议的举办,既提升了学院的科研影响力,有助于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学术阵地,又为学院广大师生与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进一步开拓了学术视野,增进了对知名刊物的了解与发文的精准性。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牢牢抓住学校实施“强院兴校”战略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通过实施一系列深层次的科研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科研管理效率,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科研创新活力,取得了一连串显著的科研成果。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山东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积极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强院兴校行动方案》的具体要求,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着力在深化一体发展、打造精品力作、培育学科高峰、引进领军人才等方面实施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积极推动学院科研补短板、强弱项、跟步伐、增亮点,努力促进学院科研事业在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杨培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