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3月2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胡静博士在《人民论坛网》发表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耦合》一文,文章从历史逻辑和现实维度两个层面,分析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双向交互又彼此成为驱动力量的必然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才培育以服务乡村建设、提振人口红利以助力共同富裕、坚持以乡村文化建设为动能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态。两者的耦合,既是中国走适合于自己特点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应然,又高度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全文如下: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均是扎实解决地区间发展差距问题的客观选择,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践路径。两者是如何产生双向交互又彼此成为驱动力量的呢?
从历史逻辑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共同富裕的实现要以农民的富裕为前提,要巩固工农联盟,帮助农民群众摆脱贫困,内含着对乡村建设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内蕴着乡村是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的重要阵地;新世纪之初,中共中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脱贫攻坚工作,集聚力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全面脱贫的伟大功绩,这一彪炳史册的成果需要乡村振兴战略加以巩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在历史演进中渐次深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涵。
从现实维度上看,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中央作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决策调整,这是顺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逻辑必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增长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耦合,既是中国走适合于自己特点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应然,又高度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便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探索出了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发展规律,引领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党的领导鲜明体现了强大政治凝聚力、组织力和感召力,是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引领着乡村振兴的正确航向,锚定共同富裕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方能凝聚起“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的磅礴力量,乡村才能振兴繁荣,共同富裕才能前景光明。
坚持人才培育以服务乡村建设、提振人口红利以助力共同富裕。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不仅健全了新型举国体制、强化了国际战略科技力量,而且培育了大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了中国未来可以不断深挖的人才需求潜力。人才强国战略叠加于庞大的人口体量之上,进一步推动了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等专业化人才向着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上攻关。发挥人才红利,不断拓展乡村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格局,助推乡村制造产业的升级,带动中国城镇、乡村电气化革命的到来,从而使得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趋于均衡合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乡村文化建设为动能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规定。乡村文化振兴是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相适配的系统性工程,也是彰显农村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表征。理论层面上需要以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突破,深化乡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践层面上需要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拓展乡村文化的普惠水平,建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借力新型网络媒体开辟乡村文化传播的多样化渠道等,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破解“三农”问题的必要举措。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在理论探索与现实基础上集聚了整体性、综合性与完整性的内涵,两者皆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态,共同汇聚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势能。
作者:胡静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
文章链接:http://www.rmlt.com.cn/2023/0322/6690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