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

作者: 时间:2023-11-07 点击数:

本站讯  为了深入理解阐发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11月4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编辑部主办。校区党工委书记仇道滨、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常务副院长郝书翠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以及知名期刊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

仇道滨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山东大学和威海校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情况,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他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做好“两个结合”的大文章。希望与会学者能以此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及其相关问题方面,彰显学术担当,贡献学界智慧。

郑敬斌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山东大学厚植齐鲁文化沃土、发挥文史见长优势,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取得的主要成效以及山东大学将以打造“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人才汇聚、学术交流、智库资政新高地为特色优势,培育造就“山大学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时代山大贡献的研究计划。

研讨会主旨报告阶段,共有八位专家发言。

中国社科院大学首席教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程恩富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观,深化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与世界照面,既深刻影响中国,又关乎世界文明整体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王立胜阐释了“两创”成为构建新时代中华新文化基本原则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其现实意义。他认为,“两创”不仅适用于具体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而且适用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问题,成为一种抽象的、普遍的文化理念。这种抽象普遍的文化理念在具体实践中转化成解决文化问题的基本原则。“两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生动应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践行,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两创”。“两创”的重要现实意义集中体现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以及对于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新文化的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允熠指出,中国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是17至20世纪西方学者的共识。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伟大文明传统的文明体的事实就体现在中国拥有传承数千年不断、浩如烟海的思想文化经籍方面。对人类进步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中华文明的诸多优秀基因共同汇聚为文化源泉,而今又在“两个结合”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更加深厚的文明底蕴。

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探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与意蕴把握”这一问题。他指出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从把握中华文明开始,认识“中华文明”是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内涵要义的基础。在理念上由“中华文明”进展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践行中由“传承中华文明”深化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思维逻辑的必然,是实践推进的必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认识层面上的逻辑结构,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现代”为历史方位,以“文化”为表现形态。此三方面意蕴互为联结,共同诠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所属、所在、所状。进展到实践层面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亿万人民为依靠力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予以方向引领。此三方面要素共同规定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属性和内在本质。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永贵从四个方面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一是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二是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基;三是重视文化建设的科学布局,强调文化建设在整个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四是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自信自强的崭新理念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主任王岩以“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为题,分析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关系。他指出,中华文明是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使中华民族可以延续的独特精神标识。作为精神标识的中华文明彰显出许多重要特点,如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彰显坚守自信的定力;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彰显立本开新的动力;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增强内生发展的活力,中华民族正是在弘扬精神标识中彰显历史自觉、文化自信。

山东大学教授何中华认为,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对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的态度和方针,有一个历史性的演进过程,它也是我们的方法论原则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备的过程。大体说来,我们经历了“两分”→“两为”→“两创”的历史演进,这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完备、不断成熟的过程。它表明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针上,我们实现了由客体视角向主体视角的转变、由宾格的存在向主格的存在的过渡,进而实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和过渡。这意味着文化主体性的自觉确立,并构成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余斌讨论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唯物基础”。他指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有着深厚的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基础,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内在联系表明,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必然以创新应对各种挑战,必然坚守国土不可分割的底线,必然坚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必然反对一切破坏和平的霸权。

分组研讨阶段,来自4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66位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讨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马秋丽、焦佩、闫惠惠、房世刚四位老师作为小组代表,分别汇报了小组研讨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常务副院长郝书翠在闭幕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越了经验描述、实践总结的层面,而是进入到认识论、方法论、大历史观、大文明观的视野。期待与会学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从更为广阔的世界文明视野,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以更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担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