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举办第二十六期研究生前沿论坛

作者: 时间:2020-06-05 点击数:

本站讯  6月4日,为增强同学们居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论文写作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坚决贯彻学校“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借助腾讯会议平台,举办了第二十六期前沿论坛。本次论坛由刘胜男、袁海峰同学主持,2018级研究生郑夏童和赵宏雯担任主讲,郝书翠老师和杨发源老师担任点评嘉宾。2018级、2019级全体研究生参加本次前沿论坛。

两名主讲人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各自的论文。郑夏童同学的论文题目是《高校思政课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中的功能研究》,她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等方面对论文进行了简述,然后对研究内容“高校思政课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契合、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原则、更好发挥高校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功能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赵宏雯同学就其论文《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争”及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研究》进行简要陈述后,从“社会主义论争”爆发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论争”的概况、论争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影响、论争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四个部分进行介绍分享。随后同学们从论文格式、排版和内容细节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教师点评环节,对于郑夏童同学,老师们都认为选题较为新颖且很有价值。郝书翠老师首先称赞了她在论文写作方面的刻苦用功,随后指出这篇论文存在题目和内容对应性不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浓缩,在研究评述中内容丰富但在表达和思路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及论文框架中的部分内容可以进行适当调序。杨发源老师认为从题目看应该突出功能研究,但从提纲内容来看体现不足,应该对这一内容增加论述篇幅,或者适当修改一下题目。杨老师还指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应言简意赅,可以精简一下内容。对于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应该具体化,而不是笼统的概括。针对赵宏雯同学的论文,郝书翠老师指出论文视角关注于五四时期的高校有点窄,可以适当拓宽,将高校改成对当时青年人的影响。杨发源老师除了点出论文细节方面存在的细微问题以外,还指出文章各部分之间可以进行融合或者增添适当的过渡,以此来使文章的连贯性更强。

本次前沿言论坛顺利举行,增加了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调动了同学们在家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了研究生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将会继续利用线上教学工具,依托研究生会如期正常举办学院既有的各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