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百廿山大”校庆活动第19场:何中华教授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师生作学术报告

作者: 时间:2021-11-11 点击数:

本站讯 114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在闻外楼204做题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再思考》的学术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党委书记郝书翠主持报告会,学院全体师生参加。

何中华教授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辨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会通的内在理由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相遇”,绝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有深邃的历史原因,是由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同中国“水土”相结合,最终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马克思主义的“过滤”和“筛选”,得到了扬弃和升华,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契机。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因子激活,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勃勃生机、充满活力,真正活在了当代中国人的观念和实践当中。另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过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解释学背景的诠释,实现了本土化和民族化,从而成为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沃土之中的“活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这种‘互化’或者叫‘双重扬弃’,正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成就。”何中华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在实有层面上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会通的实现。儒家的“诚”与历史本真性的开显、“天人合一”与马克思的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超越性的指认、“生生之谓易”与实践辩证法、强调“践履”功夫与实践唯物主义、“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都在文化原型的层面上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的学理上的可能性。

何中华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使得学院师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当代世界日益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价值逐步得以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内在需要。马院师生有责任、有义务,也有信心为此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何中华,1962年生,现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任理事。系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出版《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等著作,论文曾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译)载,部分论文收入《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哲学年鉴》等工具书,多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