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法芹,男,山东新泰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与现实研究,尤长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统一战线史。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1项、省部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省部级其他项目多项。出版学术论著2部,合著1部,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累计招生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目前,累计整理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文献达1000万字以上。
鲁法芹副教授事迹介绍
学生眼中的鲁法芹老师幽默、风趣又富有智慧。在教学上,他既引经据典,又结合时事,以匠心构思课堂,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铺就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在科研上,鲁法芹老师醉心学术,乐此不疲,严谨求精,一丝不苟,在社会主义思潮传播、思想与文化融合等领域细细深耕,用轻松的方式带领学生踏入科研世界。在研究生培养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培养了众多优秀研究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学术道德,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是学生们学术和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指路灯。
一、学高为师,精耕讲堂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深厚的文献功底一直是鲁法芹老师的看家本领。他的授课风格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总是洋洋洒洒,旁征博引,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实则蕴藏着大道理。他的课堂,有着来者不拒,去者不究的“侠客”风范。生动有趣是他课堂的标签,但每一堂课又都格外发人深省。更难能可贵的是,鲁法芹老师从不囿于传统课堂的条条框框,而是引领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去解读文本、思考问题,所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不外乎此。讲堂之外,他还殷切地关注现实问题,教育学生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汇编文献,久久为功
“故纸堆里觅苍黄,文章不写半句空。”
一张朴素的书桌,一盏长夜里的孤灯,见证了鲁法芹老师日复一日的工作。自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起,他就一头扎进了“故纸堆”中,在晚清民国的报刊中仔细发掘有关社会主义的原始文献。这份工作注定是枯燥的,但晦涩的文本挡不住他求知的决心,残缺的古籍拦不住他探索的道路,躲进小楼自成一统,春华秋实都为写照。十年如一日,他细心整理、校对和编辑每篇文章,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分类编纂,著有文献汇编诸如《中国近代科学社会主义文献汇编》《中国近代基尔特社会主义文献汇编》《中国近代工团主义文献汇编》等。此外,他还按照编年史的体裁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目前已完成了一千多万字的文献资料整理。虽然辛苦,但他自得其乐,只希望能为学界今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奠定坚实的一手文献基础。
三、醉心科研,持之以恒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每一个科研项目的申请、每一篇学术论文的撰写、每一本专著的出版,鲁法芹老师都精益求精,确保每一个用词、注释、标点的准确。围绕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统一战线等领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和“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主义论争文献汇编”2项,以及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统一战线经验研究”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社会主义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东方杂志>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主义论争文献汇编》,合著《社会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化的相遇》。
四、下自成蹊,桃李满园
“三丈为树八尺行,花艳桃李叶柘桑。”
自从当选硕导以来,鲁法芹老师已累计招生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培养的研究生学习优秀、学风扎实,积极发表学术论文,并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等荣誉。毕业后,或是升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是在地方政府、高校等事业单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学生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付出,鲁法芹老师时常告诫学生要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要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负责,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让他们受益终身。他还总是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每当学生们遇到问题,也总是第一时间求助鲁法芹老师——他们最信任的人。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延续了一届又一届,哪怕是毕业离校多年的学生,也与他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对于鲁法芹老师的研究生来说,他不仅是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更是人生的指路灯,始终鼓舞、激励着学生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