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研部2018年延揽人才计划
一、山东大学(威海)简介
山东大学创建于1901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山东大学(威海)创建于1984年,是山东大学与威海市政府联合共建的多学科、开放式、综合性大学校区。她的诞生,开创了我国名校异地办学的先河;她的成长,印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与科学发展的光辉历程。
学校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现有10个学院和2个教学部,45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和工学和医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可在25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20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同时可在16个一级学科招收博士后,已形成了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现有全日制统招本科生14400余人,留学生10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70人,博士、硕士生导师341人。
学校基础教学设施完备。图书馆拥有中外文藏书149万册,电子图书250万册,各类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120余个,是集文献服务、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于一体的多类型、多层次、全开放式管理的现代化图书馆。教学、科研实验室67个,语音室24个,多媒体教室184个,并建有先进的云教室和同声传译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3万余台(套),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1.7万多个。
在山东大学“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各具特色、一体发展“的框架下,威海校区坚持“一项计划、两大战略、三型校区”的发展规划,即实施“学术提升计划”,贯彻落实“特色立校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异地合作办学的示范性校区、坚持特色发展的高水平校区、加强国际合作的开放式校区”,不断提升校区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学校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已有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18门,朝鲜语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另有省级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1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国家、省级优秀教材13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省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19项;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已获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07项,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近三年获得国家奖140余项,省级一等奖、二等奖1000余项。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了以学生参与为主要内容、以学习过程为考评重点、以实践教学为强化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了“5模块10环节”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获得了学生、中央政治巡视组长和教学评估专家,以及国内不少同行的高度赞同。
学校不断优化科研环境,提升科研实力。拥有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行星光谱与空间天气分中心”、“山东省光学天文与日地空间环境实验室”、“山东省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平台”、“山东省海洋生物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生态型人工鱼礁实验中心”、“法律方法与立法学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重点研究基地。近几年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863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100余项,获地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40余项。
学校深入实施“三跨四经历”教育。“三跨”即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境学习,“四种经历”即本校学习经历、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近年来,学校与澳、美、英、法、德、韩、日、西、俄、瑞、加、新西兰等12个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86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搭建国际合作平台,鼓励优秀学生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批世界顶尖名校参加双学位项目和本硕连读项目。学校还分别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西澳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开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联合培养工作。同时,在校生还可通过校际交流,到国内著名高校体验第二校园文化。
学校设有多种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拥有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制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学生在圆满完成学业后,由山东大学颁发统一的毕业证书。同时,有超过11%的应届毕业生被免试推荐到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以及国家级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
作为山东大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坚持特色引领、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为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二、山东大学(威海)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简介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机构,现有教职工25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教授4人,副教授9人,有博士学位者19人,硕导8人,博导1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道德与法律、研究生课程五个教研室,承担全校15600余名本科和研究生的思政课教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2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生30名。
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获得省内外专家认可。2007年正式启动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强化学习过程考核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概括起来就是“5模块10环节”即“4+4+2”教学模式,主体是课内实践模块的登台实践+读书笔记+基地考察+教学互动,课外实践模块的刘公岛考察+主旋律歌咏比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大学生思想政治风采大赛,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模块(在学生处)和党性教育模块,以及红色社团联盟模块;于2014年以《多模块协同效应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的探索与构建》为题成功申报山东省高校工委思政课教学综合改革专项。具体看,课内实践模块由教师主导,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模块在任课教师指导下主要由红色社团联盟承办;其特点是强调价值导向性、学生主体性、实践性和日常性。目前项目正在进行之中。这些改革探索和研究成果汇成一本论文集《探索培育信仰之道——山东大学(威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文萃》(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版);1人获教育部思政课影响力教师提名奖;获山东省教改重点项目1项(10万元),一般项目2项(分别为8万和5万)。在2017年迎接中央政治巡视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得到专家高度赞同。
2013年校区学科建设项目立项以来取得重大进展。以文化视角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为特色,主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政教育的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形成了2个学科山峰和1个优势方向:其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重点凝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研究”三级方向,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最新进展的经验、规律和内容、趋势等;已有2项国家项目及若干项省部级项目。其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二级学科,依托现有青年教师实力和研究内容,重点凝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三级方向,它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价值;有1项国家项目、1项省重点项目和数项省部级项目。其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交叉方向,已经把“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研究”三级方向提升为一个学科优势方向;初步形成了以博士后培养为特色的学术团队,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山东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
2013-2017年间,马克思主义教研部21位教师共发表论文156篇,其中发表C刊以上论文51篇;KC、IEI、CPCI-S、CPCI-SSH收录论文18篇;出版专著16部;获得山东省社科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厅三等奖2项;威海市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6项。C刊及相当级别论文人均3篇多。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基础厚实,目前正在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指导下,蓄势待发,蒸蒸日上。
在山东大学及威海校区人事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持下,马克思主义教研部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现在站博士后5人,4人获博士后基金资助,在合作导师指导下,项目选题集中于研究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流动站正在成为马研部学科建设的新平台。近年来我部研究生生源及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习努力,学风端正,学位论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近五年已毕业研究生50余人,就业率百分之百;已有8位硕士生导师;符合学术条件的教师,可以参评本校博士生导师;目前正在筹备新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生培养。
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和马学科建设,在全国重点马院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规划和大力支持下,威海校区马学科建设与总校形成差异互补、错位融合、一体发展的格局,并很快完成向山东省“示范马院”的转型提升。况且威海气候宜人,适合人居,房价不高。欢迎有识之士、青年才俊加盟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共襄发展大计!
三、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人才需求情况(2018年全年有效)
拟聘岗位
| 拟聘人数
| 专业及研究方向
| 学历学位
| 职称要求
| 备注
| 教学科研
| 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 博士
| 教授
| 高层次人才,50岁以下
| 教学科研
| 2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 博士
| 无
|
| 教学科研
| 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国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博士
| 无
|
| 教学科研
| 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自然辩证法研究
| 博士
| 无
|
| 教学科研
| 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博士
| 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