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第十七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候选人——郝书翠

作者: 时间:2025-05-09 点击数:

 


郝书翠教授个人简介

郝书翠,女,汉族,1975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在《光明日报》《山东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2。获评教育部2015度思政影响力提名人物”、山东省“2013-2014年度思政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6,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2023),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事迹介绍

 用心用情用力当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郝书翠个人事迹

郝书翠同志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自觉躬身践行、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将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融入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努力让自身不断成长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

政治立场坚定,践行初心使命

积极做理论武装的示范者。郝书翠同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的嘱托,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把稳思想之舵,树立从教的正确政治方向,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立志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她积极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阐释和宣讲工作,入选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讲团成员、山东省首批师德宣讲团成员。曾多次为校内外师生、党政干部和社会团体讲授文化自信、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意识形态安全等专题课程,曾获评威海市巾帼优秀宣讲员。2023年、2025年,两次以主讲专家身份参加全国总体国家安全观专题网络课程录制,分别由人民网、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等面向全国推出

二、师者仁心、勇于开拓,为学生人格养成做表率

20余年来,郝书翠同志始终坚守一线教学和科研岗位,她深知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并要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工作之中。她自觉对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坚守精神家园关爱学生、敬重学问,注重因材施教、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教育引导他们热爱祖国,树立大局观,善于辩证地看问题,对国家战略选择形成宏观理解热爱生活有耐心、有韧性,养成吃苦耐劳、抗压顽强的品格;热爱集体,工作尽职尽责,认真细致,形成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热爱探索,养成实事求是、踏实严谨的学习习惯。

郝书翠同志乐观开朗,勇于开拓。她注重以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研究生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建立了“研究生思政骨干为主导、本科生广泛参与”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院研究生思政骨干的作用,构建“思政+学术”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出“学理研究支撑+多维互动课堂”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课堂-科研-社会”育人格局,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及培养质量的提升。“刘公岛开学第一课”“弘扬永怀家国情 坚定青春报国志”系列思政课程连续两年获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相关做法广受媒体关注,《求是》、中央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中国纪检监察报》、光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多次进行报道,对全省乃至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刻苦钻研、积极探索,为学生学术成长做示范

作为学院学术带头人,郝书翠同志表现出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她学术功底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坚持以学术讲政治的立场,喜欢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她着眼于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规律进行学术研究。近年来,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山东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2部。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

郝书翠同志坚持“每月读书会+日常谈心”制度,在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心理动态的同时,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学术潜质对其进行引导和培养,建立起“思想引导-生活关怀-学业指导”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指导的研究生多人获评国家奖学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100%,3名毕业生扎根西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