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校区教学观摩月活动之“高质量课堂”系列报道(一)

作者: 时间:2024-06-03 点击数:

编者按: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积极探索构建思政课育人新模式,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教研室集体备课交流研讨、举办青年教师“磨课会”、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竞赛、举行教学改革研讨会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育人能力,切实发挥教师在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努力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思政课。近日,校区新闻网报道学院冯争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摩课堂,以生动化、立体化、精准化、多样化的教学,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原文如下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4月15日至5月17日,校区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月”活动。经各院部推荐,共计13个院部的35门课程开放观摩课堂。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倾囊相授;观摩教师虚心学习、共研互学;活动深受好评,反响强烈。为充分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推广作用,形成开放、共享、共促的教学氛围,进一步引导教师钻研教学、潜心教学,活动期间,特推出“高质量课堂”系列报道,对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形式等方面具有思想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实践性的课程予以宣传和报道。本期我们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冯争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

打造立体化、生动化、精准化、多样化的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关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和世界观等,更要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

讲授与案例相辉映,使知识立体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理论性、整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学不进去、理解不了、情感难以共鸣等问题。冯争认为,如何将理论问题现实化,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进而达成与学生的认知共振、与情感共鸣、与体验对接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为此,冯争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法,选取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影视作品、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或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在讲解“自由”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清楚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自由意味着选择、意味着责任,冯争在课前播放《楚门的世界》《黑客帝国》等影视作品的介绍,并请大家思考:如果你是楚门,你会不会离开原来的“真人秀”世界?你会选择蓝药丸还是红药丸?通过师生互动和问题探讨,冯争以透彻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价值塑造感召学生。学生们表示,这样的授课方式使他们既更好地理解了理论,又锻炼了思辨能力。

课堂发言与小组讨论相融合,使课堂生动化。学生是思政课的主体,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判者,也是思政课教师获取自我存在感、实现自我价值的来源。好的课堂不是曲高和寡,不是一言堂的单向输出,而是教学相长,是师生的知识共振、情感共鸣。冯争几乎每堂课都安排课堂讨论,并且课堂讨论时间至少占据整节课堂的四分之一。冯争表示,课堂发言能有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困惑,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解答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冯争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或问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根据学情因材施教,使传授精准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授课对象是大二本科学生,秋季学期以文科专业为主,春季学期以理、工科为主。由于学科背景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对于本课程的理解存在差异。为了把知识讲到同学的心坎里,突出课程重点、讲清难点,冯争会通过雨课堂测试题的方式了解学生们的学情和困惑,并在备课时重点关注,对难点、重点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冯争始终关注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通过课堂答疑、课后辅导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同时,她还推荐相关影片和著作,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进行思考,使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学生表示,冯争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让他们对思政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她对知识点的讲解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高度,又切近大学生的生活,将晦涩的哲学原理立体化、生动化、具象化。冯争饱满的精神状态非常具有感染力,因此学生们听课更为专注,也乐于在课下与老师交流问题,这有助于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对哲学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浓厚的兴趣。

整合线上教学资源,使育人多样化。思政课不仅仅是课堂50分钟,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冯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多样化全过程育人。一是借助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每个章节、专题会设置相应的登台选题,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结合自身关切与困惑搜集资料、系统理解、制作课件,并进行课堂展示、分享知识,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二是借用多媒体资源让课间寓教于乐。她充分利用课前、课间的零散时间,利用视音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以轻松的方式,播放“穿越时光机采访哲学家” “马克思漫漫说”等短片,既能达到休息放松的目的,也能向学生传播知识、传递思想。三是借助线上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后解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利用智慧树平台,由教研室老师录制慕课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学资源和互动机会,并配有相关测试题,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让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冯争简介: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青年教师,哲学博士。主要承担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1项。荣获山东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山东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山东大学(威海校区)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本文转载自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网,原标题为《威海校区教学观摩月活动之“高质量课堂”系列报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