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2023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得者郝书翠:弦歌不辍书华岁,集翠成裘恒不移

作者: 时间:2024-03-28 点击数:

编者按:郝书翠,中共党员,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获评教育部“2015年度思政影响力提名人物”、山东省“2013-2014年度思政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6)、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23)等荣誉称号。

郝书翠言谈时热情而亲切,令人心神宁静;她字句里的信仰与思考,更使人由衷会意。年序常易,时盛岁新。多年来,她始终怀着一颗丹心,投身教育事业,四季耕耘,风雨无休。身为教师,她用爱润泽心田,用德打动心灵,用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郝书翠说,优秀的教师有很多,她这次获奖完全得益于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讲好思政课,则是郝书翠一直在努力的事。多年执教生涯中,她始终将热情投入到思政课的改革中,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贯彻落实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郝书翠主讲的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她从不满足于从知识点讲授世界观、方法论,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历史和当下,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也正因如此,她特别重视在实践中开展思政课教育。2023年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公布了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名单,共评出10个示范项目、100个精品项目。校区联合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开展的“刘公岛开学第一课”入选示范项目。而“刘公岛开学第一课”,就是郝书翠和学院师生持续十余年打造的“行走的思政课”和“展馆里的思政课”。十余年来,她和老师们一起,多维度理解思政课实践教学,拓宽改革思路,在注重利用课堂主渠道的同时,还积极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网络平台拓展思政大课堂,引领同学们在实践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和实践力量,体会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和火热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郝书翠始终保持思政教师的敏锐感。她浏览网络消息、观赏影视作品时,总是习惯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观察和剖析。郝书翠第一次将新浪微博上的一些素材运用到课堂上是在2012年,大大提高的抬头率极大鼓舞了她,也帮助她深刻理解了“学生在哪里、思政课教师就应该在哪里”的要求。自此以后,她一直保留着课前查阅大量资料、浏览时事热点,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课堂上的习惯。“仁侠青春”公众号诞生的前一年,郝书翠在一次会议上了解到教育部有通过公众号向全国思政教师发送资料的计划。这个消息促使自称有点新技术恐惧的郝书翠去学习使用微信。接触到微信之后,她一方面发现微信公众号影响力之大,另一方面又看到其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一种不知如何而起的斗志,激励她和几个同事决定自己创立“仁侠青春”公众号,向大学生传递更多正能量。

“仁侠青春”的定位是“为仁侠青春助力加油,为民族复兴摇旗呐喊”。九年来,尽管公众号的建设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但持续运营也并不轻松。郝书翠坦言,她也曾有过放弃的想法,但考虑到建设网络思政平台是大势所趋,而且这仍然不失为一个深入了解青年群体所思所想所感的平台,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郝书翠还是决定继续坚守下去,努力在未来的探索更好发挥它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助力作用。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师者,以德而耕,拾获山河。郝书翠的导师何中华教授是她做人做学问方面的双重偶像。作为山东大学哲学系1993级的学生,郝书翠本科阶段就听过何中华讲授的多门专业课。1997年,她成为何中华的一名硕士研究生。2005年,她又追随何中华攻读博士学位。30多年间,她从何中华的文章中逐渐读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战斗性以及其立志要为全人类的解放而献身的豪迈;她从何中华那里学会了尊重每一个体、敬畏人之为人的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郝书翠认为好的老师能使学生终生受益,何中华恰恰就是这样的老师,而她自己,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她一直笃信“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与学生亦师亦友,乐于与学生交流新鲜的事物与词语,时常了解青年学生的内心想法。她总是给予学生理解与帮助,同时也经常启发学生要少一些牢骚抱怨、多一些宽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郝书翠表示,“如此一来,我们就能以广阔的胸襟和格局去品味这个时代的炽热和勃勃生机,就能以豁达的态度看待或大或小的不如意,就能以昂扬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

在郝书翠的学生看来,她不仅是治学严谨的老师,更是和蔼可敬的亲人。郝书翠很关心同学们的身体健康,时常耐心叮嘱大家。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对于她教授的课程也十分愿意参与,积极认真学习。郝书翠对学生有一种“妈妈式”的关心,但却不会溺爱、偏袒任何一个学生,更不会对他们的错误放任不管。这就像是一场温柔又充满爱的遇见,她追逐心中的那束光,提升和充实自己;她的学生追逐她身上的那束光,追求人生理想......她的学生魏佳佳表示:“老师在生活中、讲台上始终有一种自内向外散发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深深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正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保持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

行而不辍,尽职尽责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的常务副院长,郝书翠深感责任重大,尽管学院的学术成果产出较之前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对于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来说仍有所不足。故而当谈及目标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学院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如今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郝书翠希望学院所有老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都能得到快速、持续的提升,她也在为此不断努力。

拥有多重身份的她,在平衡教学、学院管理与学术研究上也曾有过焦虑。多少次披星戴月后,她也逐渐适应了这种工作节奏。每天紧凑的日程安排,炼就了她勤奋积极的性格习惯,她在安排好其他事务的同时,利用挤出来的时间做学术研究。“郝老师经常在群里分享学术文章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虽然忙碌,郝老师却从不抱怨,总是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安排处理好每一项工作。”她的学生丛逸宇如是说道。

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这一荣誉,既是对郝书翠教学态度的认可,也是对其教学能力的表彰。获评这一荣誉,源于背后的苦心耕耘与厚积薄发。未来,郝书翠将继续深入系统地贯彻“大思政课”理念,强化问题意识,在现有红色社团联盟的基础上,更好发挥红色社团的力量,拓展红色社团联盟以及学生思政骨干发挥作用的空间,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进一步拓展设立更多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以此为抓手和依托,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的大师资。

始于情怀,行于细节,终于坚守。身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郝书翠立德树人的初心从未改变。她深耕教育的土地,步履不停,年年如一。于她而言,课程是智慧,教学是唤醒,教育是情怀,是热忱的心,亦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未来,她将继续在教育这条没有终点的路上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进,在流转年岁之间书写她的答卷。

本文转载自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网,原标题为《【专访】2023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得者郝书翠:弦歌不辍书华岁,集翠成裘恒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