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忠,1957年9月出生,男,山西省大同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78年考取山西大学,1986年考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199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国内访问学者一年。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哲学动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论文50多篇,数10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6项,出版学术著作3部。获得“我最喜爱的导师”、“山东大学(威海)优秀教师”、“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等多个奖项。
《离骚》有言“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付文忠教授正是克己修身、立德树人的典范。四十年前高考的人生逆转开始了他从年少到半百孜孜不倦的学术之旅;三十三年前职业的抉择成就了他从建筑工人到大学教授的人生转身。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付文忠教授坚持用知识涤荡心灵,用行动感染学子。他像一束光,用智慧启迪人生,用生命影响他人!他是“大道、大德、大志”的大学精神的构建者,是点亮一代青年学生心灵火炬的人生导师。
为之则易,不为则难
戴着老式的黑框眼镜,夹着拐杖坚定地行走着,笑着诉说着自己戏剧性的人生,是学生们眼中付文忠教授的形象;遇上难事儿,默念几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他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回想。
1977年得知恢复高考的付文忠还是一名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的电工,不甘心只成为一个电工的他萌发了上大学的梦想。凭着一句座右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决定拾起荒废多年的学业,开始为上大学而奋斗的岁月。塞外冷冽的寒冬,他趁着在电线杆上施工的间隙,抓紧背着自制的英文单词卡;北风呼啸的夜里,他为不打扰别人,独自前往工地的半山腰,打着手电筒照亮泛黄的书页。时至今日,他还能回想起,那年春暖花开时心中的喜悦;还能想起未接到通知书时,他吃不下的水饺;还能想起工会主席告诉他被大学录取时,他忘记拿走的准考证;还能想起最后一轮英语口试时满面愁容的“胖老师”……
43岁那年,早已被评上山西大学教授的付文忠做出了去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深造读博的决定。前去北京参加考试的他曾被招待员无情地称为“没有希望”。旁人的冷眼和第一年的落榜没有动摇他的信念,反而让他收获了第二年成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喜悦。广博的学术基础、旅英归国的名师、周围优秀的同学使得付文忠在年近半百时又一次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见识。因为腿脚不便,他只能站着听课、吃饭甚至是考试,因此被中国人民大学专题报道为“永远站立的博士生”,受到《北京青年报》和《北京电视台》的专门采访。
如今已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专家的付文忠能够轻松自如地阅读英文原著,进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研究。从普通农村到山西大学英语系、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再到山东大学教授与博士生导师,付文忠教授称自己的人生是“try”出来的。他常说,“凡事敢于尝试,有些门看似紧闭,实则虚掩,上去踹一脚它就开了”。“难”这一字,是他人眼中付文忠的顽强,是付文忠眼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挑战。正如他曾鼓励想考北大的学生,说“不是北大太难考不上,而是你觉得难才考不上”。
春风化雨,和而不流
“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这是学生对付文忠课堂的印象。自进入山东大学以来,付文忠教授始终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非常重视对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每节课都认真准备,精心设计。他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7年就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他主张以鲜活的事例,幽默风趣的风格讲解高深的理论概念和哲学原理,吸引了青年学生的注意力,受到学生广泛而热烈的欢迎。他给同学们解释偶然性和必然性时,举出了山西农民培育小平菇的事例:山西农民的小平菇技术能够被大学教授发现,是他成功推广技术的偶然性,而他持续不断的实践努力则是他成功的必然性。付文忠也喜欢用哲学理论来开导学生,耐心解答同学面对的实际困难,破解他们一些思想困惑,启发他们用辩证思维,正确认识矛盾与问题,传授驾驭人生矛盾的哲学智慧。学生们说,付老师的课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浓厚的思想积淀与欢声笑语。青年学子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传承者和建设者。付文忠认为,面对00后群体,做好他们的思政教育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而如何做好呢?他将不同的人生故事巧妙地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 而学生们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被他的精神所感染和影响。一位学生这样评价他:“付老师每节课之前,都要绘声绘色讲一段自己的故事,他把戏剧化的人生遭遇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二为一,他用哲学来指导人生,而自己的人生实践又印证了哲学的客观规律,本来枯燥而高深的哲学,我们却乐此不疲。”这是已毕业的学生对付文忠教授的评价。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高要求的教学,高质量的备课是付文忠教学的另一特点。他不仅承担着众多的科研责任,而且从事教师工作多年以来始终坚持奋斗在教学一线。同时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多门课程,承担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年年超额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早已经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但是付文忠教授坦言自己喜欢本科生教学。来到山东大学的十五年间,他一直坚持一学期带三个班,在每学年144个课时即满的教学任务中,付文忠教授每学期都高达150个课时以上。他说自己更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与满座的青年人交流让他感觉到作为教师的成就感,而方寸之间成为了他最珍视的实现人生价值的辉煌舞台。同时,付文忠教授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够全面发展,提高个人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为今后更好地前行打下基础。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的要求不仅是对学生,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自己身上,付文忠的很多学生说,由于付老师的身体原因,他只能站着备课,没办法,常常把电脑用书本抬高,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地敲着电脑、查阅资料为学生备课,而他的腿和脚也常常要承担上课几小时站着的重负,而付老师从不夸耀也从不诉苦,他只是把这当作教师应有的职责默默地承担着。
30年的教学生涯,他一直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为不同培养阶段的学生设计着属于他们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他注重对本科生基本做人的培养,强调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价值。他喜欢引用卢卡奇的一句话:“我更珍视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这正是他想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们传递的精神;而对于硕士生,更侧重科研素养和基本学术规范的培养;对于博士生,则引领他们进入高阶段的学术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术上有自己的理解与造诣。同时,付文忠对不同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培养方向,对于更倾向于走入社会的研究生,他会多培养他们的研究性思维,引导他们形成一套独立思考的理念;而对于崇尚、热爱科研并愿把科研作为事业的学生来说,他则引导他们多读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英文原著,对他们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先做学术,再做学人
近年来,付文忠教授先后在在《学术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哲学动态》《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西南大学学报》《西北师大学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论文30多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与新华网等转载。其中发表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质疑》一文引起部分国外学者的注意,被翻译成土耳其文,在土耳其全文刊出,后来该文又被德国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翻译成英文,收入其主编的《中国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书。
2008年,他主持并完成教育部规划项目《后马克思主义研究》,最终研究成果《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书于2009年11月在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当代价值研究》;2011年担任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12年,付文忠教授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社会运动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后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年9月担任山东省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突出优势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15年10月,他的专著《后马克思主义批判解读》出版。付文忠教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国际学术舞台重大理论交锋联系起来,追踪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同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论战,发掘这些新趋势对批判马克思主义终结论的理论意义与价值,概括与总结国外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成果。付文忠教授申报的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当代价值研究》被批准,并于2015年顺利结题并获良好鉴定等级。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十年来,不变的是他对于学术的热情,不可磨灭的是他对于严谨的坚守与精神的追求,他的严谨让他在学术的路上走得更加长久,并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同路人。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奥尔曼曾经给他题词,“题给我的马克思主义新战友:让我们在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斗争中,鼓足勇气,相互激励。”
他对学术的孜孜不倦与不断探求让他的生命始终有着追求前进的活力,实践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格言。面对学术成就,他坚持不浮躁;面对学术难题,他选择不气馁。在他的学术信条里有着最初求学时就已经立下的对学术的虔诚与忠贞,矢志不渝,不忘初心。
很难想象他是怎样站立着完成科研论文与学术著作的撰写,但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他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他用精神站立,用思想行走,成为影响青年学生自强不息的路标。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的育人智慧在他的学生们身上得到了体现,培养的研究生成绩突出。他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先后有3人成为硕士生导师,多人次获得山东省和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奖项,包括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山东省优秀学术成果奖,其中1人次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次获得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次获得山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3人次获得山东省教育厅优秀学术成果奖,4人次论文成果获得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优秀成果奖,2人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2人次获得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付文忠教授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山东理工大学鹿锦秋教授,她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妇女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同时出版了高水平的学术专著,承担了教育部及各级各类项目多项。
“新竹高于旧枝干,全凭老干为扶持。”学生成绩的取得不仅源于他的育人智慧,更来自于他为他们竭尽全力的付出。在这方面,他的学生对此都深有感触,据他的博士生回忆,付老师利用酷热的暑假,牺牲了休息时间,放弃了自己撰写论文的时间,指导博士生论文。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也就是2020年7——8月两个月间,他为将要毕业的博士生修改论文,一连2个月都在满负荷工作中,即使因为劳累患了眼疾,但他却为了能尽快指导学生完成学业任务,挡着一只已经患病的眼睛而用另一只眼睛阅读文献并进行逐字逐句推敲,一稿又一稿地反复修改,他的双脚所承担的负荷也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身体所能够承受的,他的如此付出怎能不令人心生敬畏与感恩?他的所有这些都在深深地感染着学生,而他的严谨治学态度也在影响着周围的学生。
还有一位博士生回忆,2015年暑假,正值付文忠从上海出差返校,未曾休息,一连一周全天为硕士生上课,而后又为博士生指导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长时间的站立让他的双脚变得浮肿,静脉曲张也加重了。他的学生无不为此而动容,“付老师为学生们的发展与成长付出得太多了,我们无论何时回想起这些,都觉得特别感动。他总能带给我精神的鼓舞和前进的力量。每次在与付老师的交谈与请益之中,常有如沐春风之感,而转身离去后还会继续思索,即使午夜伏案,即使身心困顿,即使于荒漠之中也会感觉到他带给我们源头活水般的动力,由衷地感谢付老师!也许,遇见如此的老师便是生命中作为学生的最好遇见。”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身处有着百年文化的山大校园,付文忠教授一直秉承着自己的理念,“暂且不论知识的习得如何,却一定传承大学精神,培育浩然之气”,对于精神他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比喻“养足学生的浩然之气就像给篮球充满了气一样,越拍便弹得越高,蹦的越欢”。学生们说,如他所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他们不服输、不气馁、不甘平庸、不妄自菲薄,这便是他们对于老师的教育交出的最好的答卷。
“人不为现实痛苦,只为观念痛苦,”他常这样引导学生来看待遇到的难事,去平复那些消极的情绪。他的哲思不仅仅让他坦然生活的辛苦与悲喜,更影响了一代学生的人生之路。学生们对于老师的妙言至理总是记忆尤深,成为在学生圈内广为流传的佳话。每次面对艰难的抉择时,学生们总喜欢和他倾诉,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意见和安慰,而他总能从人生经历和平实的生活中提出辩证性的思维启迪,只要和他交流,便觉得前路充满希望,心里也便宁静了许多,学生们对他充满了钦佩。可是他自己却觉得“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只是一个老师必备的职业伦理”。他常常教导学生,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要真诚做人做事做学术。学生们都说“有师若此,夫复何求?”
他总是鼓励学生们有更高的追求,“机遇与风险同在,只要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便虽败犹荣”,有了老师的鼓舞,学生们便拥有了走得更远的勇气。当他听说,学生获得了教育部青年基金立项时,他因高兴而忘记了吃晚饭;当自己的学生晋升了教授,他充满了由衷的喜悦之情;当学生毕业获得了高质量就业单位的offer时,能感受到他由衷地欣慰;当学生被高水平双一流大学录取攻读博士学位时,他那难以掩饰的兴奋……即使毕业,无论身处何方,都有老师关切的目光,即使学生走出校园,作为老师的使命,他仍然没有放弃,因为在他心中他们早已成为了他的孩子,割舍不下的牵挂。而学生们于他,也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他的手机里有着他的学生们给他传来的问候,他的书架上存留着学生们寄来的怀念,一张张合照,一个个笑脸都是属于他与学生的独家记忆,也是他最为珍贵的回忆。一位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如是说:“付老师带了我们两年,但对他的怀念却是永远。因为在这纷繁的人世间,我们已经很难忘记这样的师长,他在迅速变化的世界里用精神在行走,用思想在站立。而对于我们许多健全的人来说,有时根本就做不到”。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付文忠教授用精神和智慧培养学生,用情怀和品格感染学生,用乐观、豁达、智慧与坚毅影响学生,如他自己所说:“学生的前途远远超过学生自己的想象,而老师应该给与他们的便是必要的鼓励与支持,赋予他们自信、力量、视野与担当。”
建设学科,强院兴校
强院兴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是在国家宏观战略下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强院兴校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通过一流的学科建设推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目标。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全国首批重点马院,马学科成为学校学科高峰计划的首批入选学科之一,而威海校区在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中,也在着力进行马学科相关建设工作。付文忠教授作为校区的博士生导师,为学院的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与无私帮助。
为了助力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2016年成为博士后合作导师的付文忠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旨在发挥自身学科专长,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站以来吸引了一批优秀年轻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为学院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师资力量,也促进了学院和学校的人才交流与培养。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立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学院科研工作贡献卓著,截至目前有8位在站博士后,已有1人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思想政治教育,6人次申请到国家博士后基金,5人次申请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和专项项目。
他的一位博士后说:“当我思维困顿无力之时,付老师总是给我及时有效的指导与点播,使我豁然开朗。我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付老师的辛苦付出与奉献,付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及高尚人格将激励我不断努力前进”。他的教育智慧与他对学生的用心培养让他赢得了学生们对他的尊敬与爱。在山东大学的历届教师评选中,付文忠教授佳绩显著,2010年9月,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同时获2010年“山东省高校优秀教师提名奖”;2011年6月被威海校区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被2011届毕业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2012年7月获山东大学(威海)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导师” 称号;2012年9月获山东大学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2014年再次被评为“山东大学(威海)优秀研究生导师。”;2018年被评为山东大学(威海)优秀教师;2019年,获评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奖。
付文忠教授以他独有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学院青年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付文忠的博士表示,付老师给自己做了最好的榜样,他用乐观豁达、智慧坚毅深深影响着自己,并一次次地鼓励自己面对挑战并勇敢地去克服各种困难。可以说,“付老师对工作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对学生认真负责并保有鼓励和欣赏、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与热情,这些都是他带给学生们最好的精神财资源”。
青年教师陈宾说,在他申请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中,付老师结合他的专业基础和研究志趣帮助他反复修改申报书,从选定题目到内容架构、从研究目标的制定到研究方法的谨慎选取,无不凝聚着付老师的智慧。他说,“付老师不断鼓励我坚持研究下去,虽经几次申报失败,但他始终鼓励我,要我坚持学术研究要站在国家需求高度并结合时代特征而展开。而这一次,他的学术敏锐力再次被验证。”最终,他的《社会记忆视阈下的革命文化资源传承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评审立项。
付文忠教授的执教经历、个人精神和助力学院学科建设方面,被同事、学生们所学习和传扬,更是形成了为学为师的标杆。几十载辛勤耕耘,换得桃李芬芳。立以学文,忠守讲坛,年逾耳顺的付文忠教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为师者的应有德行。“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这正是付文忠教授教书育人生涯的真实写照。
作者:马 莲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